<
物明书院 > 书本介绍

《金融的逻辑》—读后感

作者:李响 时间:2017/02/21

《金融的逻辑》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,对社会的发展、人文精神的变迁作了深入的探析,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、历史发展进行对比,用最详实的语言将金融的历史以及金融的功能等进行解读,并且运用丰富的、详细的例子加以佐证说明。


一、什么是金融?

作者认为,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、跨空间的价值交换。任何东西或者证券不存在“固有价值”,之存在相对价值;效用决定价值,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。借贷交易就是这样,把未来的收入流移到现在来用,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,即是解决价值时间空间分配的不合理性,同时用价值来创造价值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。

 金融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,每一次的交易都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。金融与政治、历史、法律、文化、心理相互融合,在这些不同的外生变量的影响下,不同国家内部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形态,国家之间的互相交流与碰撞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形态的形成。经过作者的研究,发现有钱的国家反而没有发展,而借债的国家反而发展得好。例如英美,从几百年前至今,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,而历代中国,几乎都没有缺过钱。认为内在的原因是,依靠国库储备,只是把钱变成“死钱”;而依靠国债和投资,则把资本变成国力。有了大量的国库储备,就造成国富民穷,从而影响民主和自由的发展;而依靠国债,政府必须依靠议会这样的民意机构来帮助政府实现财政融资。


二、金融市场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主要在哪里?
    几千年来,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,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,实现人际金融交易,但它不能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。儒家“孝道”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,它不是纯粹的“孝”,不是纯粹的“爱”。在传统的儒家“孝道”文化下,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,他们还是养老保险、是投资品;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,还是债主、是VC(风险投资)。但是经济发展了,金融市场也健全了,金融市场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儒家“孝道”文化的经济功能,可以替代“人情债”了。这就将儒家“孝道”文化的经济功能解放了,让“孝道”变成纯粹的“孝”、纯粹的“爱”。所以说,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制度,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市场,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自由,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。


三、此书还深入剖析为何“中国钱多而百姓不幸福”的原因。

中国的钱多的原因是因为市场化改革,它大大缩短了财富与资本和钱之间的距离。来源有以下:

    (1)活跃的买卖对钱的需求大大提高,同时也促进了钱的提供;

    (2)土地,资源的资本化带来了大量的“钱”;

    (3)未来现金流(包括未来劳动收入)的资本化。


然后讲到了为何中国人钱多而不幸福的原因为,中国传统社会是隐形金融交易,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国家的显性金融保险、信贷、养老和投资产品等出现。问题在于这些显性金融产品的发展不完全,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加剧,造成了不幸福。然而我认为人们的不幸福感不仅仅在于此,同时当今社会的不公平大大减低了人们的不幸福感。另外,房地产的泡沫等等因素更是客观上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财富。